编者按:
2025年6月9日下午,由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以下称“北仲”)、北京市律师协会(以下称“市律协”)、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发起的首届仲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第二届仲裁文化推广月闭幕式在中国政法大学成功举办。研讨会上,北京建筑大学工程法律研究院院长、北仲仲裁员姜军以“建筑类高校专业学科建设中的仲裁理念文化建立和仲裁知识普及推广”为题作主旨发言。全文如下:
仲裁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商事活动与国内争议处理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高校仲裁学科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仲裁专业人才和推动仲裁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工程纠纷日益复杂多样。仲裁作为高效、专业的争议解决方式,在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建筑类高校工程技术与管理类专业肩负着为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推广仲裁理念和制度,有助于工程技术与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包括争议评审DAB和工程仲裁等在内的多种争议解决手段,提升职业竞争力,同时为行业发展注入合规活力。
法学作为优势学科的法学院校,有条件充分研究仲裁专业和学科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对于工科行业院校和非优势学科的法学院系,更应注重仲裁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及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使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熟悉、理解并运用仲裁规则。
我在北京建筑大学从事工程管理和法学教育35年,现仅从工程管理领域,谈一下建筑类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推广与建设仲裁理念和制度的思考。
一、在工程管理类专业和法学(工程法学)专业中开设工程争议与仲裁、国际工程仲裁等专业课程,并将包括仲裁在内的多种争议解决方式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在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本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工程仲裁理论与实务》《建设工程争议解决法律实务》等必修课或选修课。课程内容围绕仲裁法基本原理、仲裁协议效力认定、仲裁程序规则、工程争议仲裁典型案例分析等模块展开。例如,FIDIC合同条件、97版标准招标合同文件、示范合同文本等。在讲解仲裁协议效力认定时,结合建设工程合同中常见的仲裁条款瑕疵案例进行分析,如仲裁机构约定不明、条款表述歧义等,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起草规范的仲裁协议,强化对仲裁制度核心要点的理解。
工程管理类专业具有跨学科特点,应将仲裁知识与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等课程深度融合。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引入因工程价款争议引发的仲裁案例,分析仲裁裁决对项目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项目管理课程中,讲解仲裁在工程进度纠纷、工程质量纠纷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仲裁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重要价值,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运用于项目管理实践。
二、仲裁制度推广与建设工程领域的职业资格制度有机结合,强化注册专业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处理工程争议时的仲裁理念和方法适用,掌握仲裁程序及流程
我国一直在完善建设工程领域的建筑师、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体系。这些“师”作为土木工程行业的核心专业力量,把控着各类建筑项目的全流程运作。我认为,有必要在相关资格考试、培训及继续教育中,增加关于争议解决和仲裁方式的内容,包括如何及时解决工程争议、过程结算、过程争议解决、“手拉手”纠纷调解与友好仲裁等。让专业工程师在工作中提早树立仲裁理念,相比事后寻求法律顾问或律师介入,能更及时地化解问题。基于此,我们已在多项工程师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中纳入了仲裁的相关概念。
在工程管理类本科和硕士培养计划中,我们开设了工程管理相关课程,重点讲解争议评审、DAB等仲裁条款以及仲裁与诉讼的区别。我们并非断言仲裁一定优于诉讼,而是让大家明白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工程类型。唯有如此,仲裁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作为教育部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教指委委员,我了解在工程管理本科和硕士的课程中均设立了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工程争议处理的方法与路径、争议评审与争端解决DAB及仲裁条款,仲裁方式解决争端的方法在工程师处理纠纷阶段就得以运用。
三、丰富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组织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开展工程纠纷模拟仲裁活动,按照真实仲裁程序设置仲裁庭,选取勘察设计合同、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纠纷等实际案例进行模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熟悉仲裁文书撰写、证据收集与质证、庭审辩论等环节。邀请仲裁机构专家、行业律师进行点评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支持专业教师申报仲裁员资格,积累仲裁实践经验,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案例和更深入的见解。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参观仲裁机构;安排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参与工程纠纷案件处理,协助律师进行仲裁案件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建筑企业实习时,引导学生参与工程合同审查、纠纷预防等工作,了解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仲裁方式的应用需求和实践经验,增强学生对仲裁方式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拓宽专业视野,仲裁理念从在校学生和基础专业做起,融入专业知识结构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与研讨会,邀请仲裁领域专家学者、资深仲裁员、行业从业者进校,围绕仲裁制度前沿动态、工程仲裁热点难点问题等主题展开分享,如“国际工程仲裁新趋势”、“BIM 技术应用对工程仲裁的影响”、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取消部分企业资质等议题。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工程管理类学术竞赛,将仲裁理念和制度应用作为竞赛考核内容之一。例如,在工程管理案例分析竞赛中,设置工程纠纷仲裁解决的分析环节,要求学生运用仲裁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仲裁学术论坛,与其他高校师生、专业人士交流学习,了解仲裁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拓宽专业视野。
我们的启示是工程类工科院校的仲裁学科和专业建设,应融入本专业学科教育之中,纳入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和学位课程内容,在专业教育中形成仲裁文化理念。这也是仲裁制度完善和发展值得关注的领域和空间。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